新一轮的教改,牵动千家万户。摇号升学全面实施,孩子正处于幼升小、小升初阶段的家长一定在各种盘算,该为孩子填报哪所学校?教育新政下,家长该如何应对和选择?

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华旭双语学校(原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学校)的龚德辉校长,来为大家做深入解析。龚校长是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曾先后担任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上海市进才中学常务副校长、平和双语学校教育总监(校长)。40多年的教学和管理实践,横跨公办和民办教育的两个系统,所以她对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有非常全面深刻的观察和理解,也是为家长们破解这道难题的最佳人选。

华旭双语学校龚德辉校长

教育新政,带来怎样的改变?

今年的教育新政,改革面是比较广泛的,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同招、摇号录取、取消特长生的招生……这些林林总总的政策变化,可能让家长有些疑惑,有些不适应。

新政有几个鲜明特点:

第一,新政趋向教育的公平性。摇号录取的政策导向,有机会破除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

第二,回归教育的本源。教育的本源是什么呢?教育不是选拔,而是改变并帮助一个孩子的成长。另外一个趋向,通过公民同招摇号录取,能够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生态,让孩子从鸡血升学中解脱出来。有家长会担忧,追求教育公平的新政,会不会拉低民办学校和优质公办学校的水平?其实教育公平不一定等于教育平庸。就像冰川融化,整个海平面升高,政策导向的是提升教育共同体的整体质量。

新政也并非是剥夺大家的择校权,需要看清的是,低龄的孩子并没有做好面对如此高强度的择校竞争的准备,这不符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发展特点。所以,新政是将这样的选择权后移到高中和大学阶段,这符合对青少年的成长规律。

新政之后,学校没有办法选择所谓最优等的学生,进而要考虑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长的需要,全人教育的实施应该成为一种趋向。在这个基础上,就有可能形成一校一特色,有助于学校包括民办学校的特色化的发展。

一贯制学校有直升名额,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评价是可持续的,这样的教育模式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更适合教育现代化。所以这类学校有可能会受到市场的青睐。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因为它的产品是滞后的,也就是今天教育新政产生的影响,当下无法评说,只有基于更长远的教育制度设计,才能避免短期的、封闭性的教育行为。

新形势下,家长如何给孩子择校?

第一, 读懂自己的孩子。 择校的前提不是看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发展,或者说将别人家的孩子发展的方向迁移至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只有读懂自己的孩子,才能为他选择适合他的学校。

第二,深入了解你的目标学校。今年的新政变化,会带来生源结构的变化,会给各所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带来挑战,所以孩子的培养目标和这所学校新政后可能发生变化的适切性,成为关键。对一所学校的了解,我觉得有几个要素非常重要:

1、学校的办学宗旨。也就是一所学校办学定位。学校想办成什么样的学校?它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怎样的表述?基于办学宗旨,才能够产生这所学校的课程体系,包括它的教学方式,形成一支适合于这样一种教学特色和课程体系的教师团队。

2、这所学校是不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特征是教师的学习力、创新力和改变力。看一所学校不能只看校长,更应该看教师团队,只有教师团队的不断发展,才能满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3、看教育资源。家长们可能会说,现在学校的教育资源都非常好,但要注意,教育资源的配置和课程实施是什么样的关系?换句话说,温水游泳池、绿草如茵的足球场,到底是给学生使用的,还是给访客参观的?还有音体美的课时数,学校各类社团活动,学校的教学资源应当配置到位。

4、看 学生的学习生态。我还提倡各位爸爸妈妈,如果说进到学校,你要去看一看学生的学习生态。孩 子们是最不会作假的群体,他们快乐不快乐,都 写在脸上,也反映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否能获得滋养、获得鼓励、特长得以发挥…… 呈现的学习生态是全然不同的。

第三, 不要舍近求远。 新政之下的择校,的确不能冒太大的风险:如果民办学校有直升,概率比较大;如果对口的是优质的公办学校,也是不错的选择。还有就是不要舍近求远,如果孩子每天耗费几个小时在上学的路途上,得不偿失。

运气比成绩更重要?

一时的运气,其实无关于孩子一生的成就。就算孩子摇进了所谓理想中的学校,但其实有可能不适合;要是进入的学校不够理想,但也有可能孩子成为了那所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

另外,我们也要来看看关于成绩的定义。在国际化的教育中,包括是在全球一流名校的选拔中,成绩是一个最低的标准,学生需要一定的成绩,代表他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只是某种获得,并不等于能够成就未来。因为高于知识和技能的,是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价值判断,获得的情感和态度的养成,获得的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这些都极其重要。

我们常常会接到来自于包括哈佛、斯坦福、MIT学校招生官的信息,他们在中国招生,并不在于招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希望招到的是一个好的人,换句话说是未来能够成就自己、同时有可能去帮助别人、成就别人,甚至于成就世界的人。这样的孩子有什么特征呢?比如说他是不是热衷于探究?他是不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是不是能够做到善于思考、擅长沟通、坚持原则、思想开放,富有爱心?他是不是具有勇于尝试、勤于反思等品质?我们要旨在培养一个孩子,就是共同致力于未来而设计当下。

剧场效应,真的会缓解吗?

“剧场效应这样一种教育现象,它的形成原因应是错综复杂,有来自于社会群体性的盲目跟风,也有学校的半推半就,包括一些机构的推波助澜,这一切都造成家长群体的焦虑甚至恐慌。作为校长,我深切地感受到,家长面对未来的未知,难免为孩子担忧,甚至失策和失态。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请爸爸妈妈反思我们焦虑的根本原因,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们面对未知而不自信?

今年的新政,我认为有可能会改良当下的教育心态,因为所谓牛娃,可能会在找不到匹配的学习生态,学校之间的生源趋向于平衡,那就可能形成另一种局面。比如在华旭双语,我们主张“ 每个孩子都是冠军,让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得到关注。

如果每一所学校未来他们的特色得以呈现,教育生态得以改良, 特别是爸爸妈妈们有更多的快乐和内心的从容传递给孩子们, 让孩子们把精力和时间去投向感兴趣的领域、感兴趣的学科,包括成就活动,在不同的领域中获得自己成功的感受,为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做好准备,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那将是一个正向的剧场效应的体现。

补习班,还有必要上吗?

培训机构属于市场的教育行为,凡是有需求,它便有生存的理由。好的培训机构,提供错位的差异化的产品。比如孩子们音乐、艺术、体育这方面的特长,包括他们在工程类、电脑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显然学校无法提供充沛的的教育资源、安排足够的课时。这就需要校外的培训机构来补充。还有同一学科,孩子们水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都会对教育提出新的需求。当学校不能满足的时候,培训机构就作为一个辅助。

这样的话,我相信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教育形态。我们应当拒绝的是忽略教育规律、忽略孩子们生命成长规律的刻意拔高和炒作。由于利益驱动,故意让孩子受到挫败,其实这个孩子不见得学不好数学,但是你把他放到了奥数班,奥数并不适合所有孩子,学不好奥数,并不等于他就学不好数学。

因此我们希望培训机构能够提供非同质化的学习资源,不要牺牲孩子们本来可以张扬的学习兴趣,甚至学习的可能性,让我们的教育变得平和,让孩子们的未来可持续发展。

家长们如何迭代家庭教育观?

我们已经感受到孩子们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我们的教育观和我们的教育方式。我想跟爸爸妈妈说,我们首先要做到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中,家长首先要成为一个能够陪伴孩子共同成长、拥抱变化的实践者,孩子们在心里是会有判断的,也许因为这个判断,你就拥有了和孩子有更深入、更广泛沟通的可能性。

同时我们一定要做到尊重孩子独立的个体性。你在为孩子所做的择校行为中,你们试着把选择权放给孩子。听听他怎么说?看看他怎么想?你可以观察孩子因为这个变化是否变得快乐?是否变得具有了更多对未来的积极憧憬?或者说在这样的培养过程中,你是不是可以看到孩子是更为独立、更为阳光?随着孩子们的日日长大,我们要警惕居高临下式的说教,避免家源性伤害,孩子们的人格应该得到尊重。

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

我想跟各位爸爸妈妈共勉的是,作为中国的学生,要融入到全球化的格局中,我们首先要站稳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国学生一定要有家国情怀,要有对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包括自己生活的社区的关照和积极行为。

同时他一定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学习者。成功的学习者已经跨越了单纯注重成绩的范畴,他在单学科学习上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跨学科学习的能力,甚至于可以领导一个项目,领导一个团队,来展示自己合作力、沟通力、思考力和积极的感受力。他对这个团队之中是不是具有同理心,会换位思考,他是不是会有自己的认知,同时包容别人的观点…… 其实有很多的这种能力培养。

在我们华旭双语的门口,种植了一棵80年的榉树。作为教育者,无论老师还是家长,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角色,那就是我们都是孩子们的托举者,让孩子们站在我们的肩膀上,趋向于更高、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