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八中学高级教师、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科技教育专家辅导团”成员、2010年北京市科普工作先进个人 高颖

科技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非常有好处

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培养是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工程。如果解决了未成年人科学素质问题,那么就对未来国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我以前是一名生物老师,后来在学校做专职科技教育工作,这也是随着教育改革深入出现的一个新位置。通过这些年教学实践我了解到,不管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他们对科学知识和科学问题的探索需求远远超过了成年人给他们规定的学习任务。我们学校做过调查,每年给高一的学生发一个表格,介绍学校有哪些科技活动,什么样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让他们自己选择。2007年有60%的学生填表报不同的科技专业组,2008年达到94%,2009年达到98%,2010年达到99%。这是纯科技活动,还不包括学校的其他活动。这说明学生对科技知识需求很大。
  
学校的科技教育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非常有帮助。尽管现在高考制度没有改革,但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科技教育的最高层次的学习形式)的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在应试条件下,他们照样考得很好,这也是我做科技教育没有受到反对的一个原因。不管是班主任,还是家长,都觉得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收获很多,不仅对学生个人发展有好处,而且对家庭有好处。我跟学生和家长接触比较多,孩子到了高中这个阶段,有些家长跟孩子沟通是很困难的,但是孩子经过这样一段科技学习以后,思想转变了,跟家长相处很融洽。
  
这些年我也在做追踪,我校这些学生到了大学很快就脱颖而出,因为他们具备了发现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像考到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一个学生,在高中时很不起眼,他有了科研实践活动学习经历之后,到了大学,经过几轮竞争,现在被四川大学的科协录取了,能够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导师一起做科研项目。据这个学生说,华西口腔医学院还从来没有一个本科生能够进入到四川大学科协的。还有其他学生,今年我校少儿班(超常儿童班)两个14岁孩子,一个保送清华大学,一个保送北京大学,去年他们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二等奖,尽管奖项不是很高,但是孩子有这样的能力,在这样的竞争中照样能够崭露头角。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科普教育、科技教育。
  
科技教育目前在学校分两个层面:一个是面对全体学生的科普教育,譬如参观科普场馆、听科学名家讲座等。另一个是面对不同兴趣学生开展的专业性的科技创新层面的活动,目前学校里已经有了与之对应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社会上也有人称之为“科研实践活动”。总体上说,在科学普及基础上,注重科技创新,不仅有利于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更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好途径。
  
让学生由“听话”转变到“不听话”

做学校科技教育,我感觉最大的不足是学生太“听话”了。我曾经带着中国学生和国外同年级的学生合作做项目,我明显感觉到,中国学生碰到任何一件事儿,一定先想这里面有哪些科学道理,有哪些道理在这件事儿上是能应用的,是能解释的。国外的学生就是一边做一边想。最后的结果,咱们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思维缜密、逻辑性强,但是创新性远远差于国外的学生,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国外的学生获得的快乐要远远多于中国学生。
  
进行科学研究,对大多数高中生来说几乎是零起步。尽管现在的课程已经有了改进,初中已经有了研究性学习,但是目前咱们国家这种传统教育还在延续多少年来的习惯,小学、初中还是在教育着学生要做听话的学生,这个听话就很“坏事儿”。我们做科技教育要让他创新,他特别听话是不可能创新的。尤其像北京八中这样学校的学生,都是经过中考高分录取来的好孩子,好到你说一他绝对不二。所以我们做科技教育工作的老师,鼓励学生创新,做得很艰难。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要有半年的时间,让他由“听话”转变到“不听话”。学生很注意老师说什么、让他做什么,你再让他有自己的思想这个过程非常艰难。如果让孩子从小有一个宽松的氛围,有自主创新的空间,那么教师就会有更多的精力教给学生更多的科学方法和技能,学生就会有更好的发展。
  
加强学校科技教育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北京八中有素质教育传统,在这里做科技教育工作比别的学校可能相对更顺畅。但在实际工作中,我还是明显感觉到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是科技教育工作没有纳入到整个教育系统以及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国家对此很重视,各级教委、科委、科协都在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抓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而到学校层面,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科技教育工作在有些领导眼里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随意性很大。实际上,科技教育是提升国民科学素质的必由之路,也是开发学生智力、提升学生能力的很好的培养方式,科技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任何一个环节都能够发挥很好的助推作用。如何将科技教育与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使其优势发挥最大化,是个值得深入研究探索的课题。
  
二是科技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什么人都有。实际科技教育工作很挑人,做这项工作的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背景,而且要有敢于挑战的勇气,要有很强的协调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没专业做这个工作很困难,没特长学生不服你。中学生非常挑老师,老师不让他服气的话他就不跟着你,可能他在这方面有特长最后就成没特长了。所以要有很雄厚的知识背景,要有非常强的研究能力,才能带学生,才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但恰恰师范教育在这块儿是弱项。像我们高中的生物课程,实验课由原来的9个增加到了30多个,有些老师甚至连基本的实验原理都不明白,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都很差,怎么能带生命科学研究的学生呢?
  
三是针对有过科研实践活动经历的学生建立科学的评价系统。这些学生非常优秀,但目前还不能给他们一个好出口。出口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科学的评价系统,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仅对在创新大赛中获奖的高考加分,也许以后就不加分了。不加分也没有关系,高中生下一步要上高校,那在这个门槛的跨越上对他进行科学评价,评价他的综合素质、价值观,评价他对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评价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他的思辨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等。建立评价系统以后,让学生在跨越高考这道门槛时有新的途径,而不是仅仅用一张试卷考他。这会成为促进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提升的强大的推动力。

来源:《时事报告》第六期